中共宜兴市委关于制定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宜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宜兴的重要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宜兴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无锡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客观总结我市“十二五”发展,科学分析“十三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入研究未来五年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十二五”时期宜兴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宜兴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突破千亿、百亿大关,人均GDP超过1.6万美元(按常住人口测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城市现代化、镇级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齐头并进,城市品质与农村环境同步提升,五个“城乡一体化”水平领先全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彰显,宜兴城市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响亮。经济、行政、社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发展活力。持续优化经济金融生态,有效应对企业资金运行风险,成功避免了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全市上下应对复杂局面的经验更加丰富,战胜困难挑战的底气不断增强。民生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平安宜兴、法治宜兴建设成效明显,宜兴始终位居全省最安全、最稳定、最和谐地区行列。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巩固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些成绩为我市“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宜兴面临的发展环境和阶段性特征。未来五年,宜兴发展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推进,为宜兴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从宜兴看,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发展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宜兴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径,未来发展的基础更稳固、空间更广阔、动力更充沛。同时,我市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科学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矛盾风险仍然较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开放、创新支撑不够,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还未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居民收入水平和民生保障标准提升压力较大,社会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仍需加强。我们要明大势、看大局、察市情,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宜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宜兴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对接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四)“十三五”时期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根据中央和省委、无锡市委对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宜兴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趋势,明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建设现代产业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加快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建设区域中心城。加快融入锡宜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扩大对外开放、彰显特色优势,不断提高对外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朝着“打造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一翼、宁杭城市带中心节点城市、苏浙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建设生态宜居城。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深入人心,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逐步形成,生态文明的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天更蓝、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的优良生态,成为最大的民生福祉和响亮的城市品牌,建成一座更加令人向往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建设全国文明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促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加速形成与经济硬实力更加协调、互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建设幸福和谐城。百万宜兴市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在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五)“十三五”时期宜兴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战略。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始终坚持具有宜兴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以民生幸福为根本追求,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建设,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完善发展战略。

——产业强市战略。牢牢把握“产业强、经济强、宜兴强”这一基本发展逻辑,以做强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创宜兴经济新优势。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

——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开放大格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做强园区平台,强化战略合作,集聚优质要素,不断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为发展注入强劲外部动力。

——城乡一体化战略。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高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治理一体化的质量和内涵,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的良好格局,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宜兴样本。

——绿色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化,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不断开辟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共建共享战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社会保障能力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在共建中共享、在普惠中提质,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过上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加快构建“四化”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实力更强的新宜兴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为主引擎,厚植制造业发展优势,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方向,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把宜兴打造成产业体系完备、竞争优势突出的经济强市。

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铜加工、精细化工、陶瓷耐材等传统行业技改升级,整体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力引进一批科技型、创新型、税源型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投影显示、通用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资本运作等途径,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成长性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迈进。加快招引一批文化创意、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项目,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进一步提升“城中主商圈”和“城东新商圈”发展水平,促进商贸流通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持续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理念,加快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以构建“大旅游格局”为目标,坚持宜南山区旅游整体联动发展,优化旅游载体布局,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创新旅游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产业投资,积极争创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深化旅游文化内涵,持续打响“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品牌,推动宜兴旅游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方面加快融合提升,打造长三角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着力增强开放带动力。主动顺应开放发展新趋势,夯实开放载体,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全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园区。围绕建设产业集聚示范区、转型升级先行区、对外开放先导区的目标,更好地释放重点园区的平台优势、承载优势、机制优势,推动重点园区引进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加强国际间产能、技术、产品和资本合作,完善人才吸引、金融扶持、技术创新等产业支撑机制,形成产业集群、项目集聚、增量提质的良好格局,力争“十三五”末,省级以上园区和国家电线电缆产业基地产出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70%。

加快集聚优质资源要素。结合宜兴产业实际,以重点园区为主阵地、重大项目为主抓手,全力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力争五年累计完成到位注册外资22亿美元。整合招商资源,建强招商队伍,强化考核激励,形成抓招商、促开放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序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利用外资格局。

持续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重点鼓励环保、线缆、钢结构、矿产开发等企业到境外投资布点、抢占市场,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实施“品牌兴贸”、“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一般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深入推进资本经营。坚持境内、境外上市并重,引导企业对接国家注册制改革、设立创新板等改革要求,综合运用上市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债券、基金投入等方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直接融资,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效益。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集成,加快形成以行业排头兵领军企业、科技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企业集群。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企业。借助“互联网+”模式,积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四个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陶都英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人才,重点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打造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化“人才强企”工程,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推进柔性引才,促进企业创新。推广“一家领军企业+市场聚才平台+一批关联企业”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本土企业出资+人才携带项目+政府服务支持”的嫁接创业模式,促进人才、资本、项目互动融合。营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服务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客文化,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走出一条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构建更趋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依托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把农业园区、特色基地作为农业生产主阵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物质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三新”工程,推广绿色生态技术,全力引育一批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构建更具活力的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兴农,推广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农户”模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扎实开展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宜兴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保障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夯实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基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注重包容和谐共享发展,打造百姓生活更富的新宜兴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共建共享民生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根据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自主择业提供服务。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构建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孵化、创业服务、创业氛围“五位一体”的工作新格局,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农村创业富民计划和城镇失业人员创业促进计划,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多渠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迈小步、不停步的原则,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新农合基本医保、大病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三位一体”医疗保障体系。认真执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确保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健全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货币补贴与房源提供相结合保障机制,确保群众住有所居。建立城乡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机制,以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人员为重点,创新帮扶政策和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救助托底功能,拓宽社会参与救助渠道,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形成扶贫帮困工作合力。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力发展职业基础教育,培养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人才,规划建设环境类本科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新体制。以建设“健康宜兴”为目标,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提升肿瘤专科医院水平,规划建设妇幼保健院,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四、坚持生态宜居核心价值,打造环境更美的新宜兴

积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让宜兴市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一)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努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样板区。

优化城镇建设。按照“全域规划、多规融合”的理念,优化市、镇、村布局规划,推动城乡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和管理,加快完善层次分明的城乡空间体系。强化主城区辐射力,促进宜城、丁蜀区域统筹融合,新城区、老城区有机融合,主城区与环科园、开发区产城融合。引导张渚、徐舍、官林、和桥、周铁等中心镇因地制宜,突出抓好功能完善和产业集聚,更好地放大节点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其他镇、街道改善形象、提升功能、塑造特色,优化重点道路、旅游干线沿途环境,使城镇焕发新面貌。

完善交通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对外交通要在40分钟到达南京、杭州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常宜、宜长高速公路、泰锡宜铁路和通用机场建设,全面对接沪苏湖城际铁路、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构建“1—1.5小时融入沪宁杭,30—45分钟融入苏锡常”的对外交通格局;对内交通构建基本覆盖全市乡镇的内外环快速干道,促进区域间要素的快速流动。

提升管理水平。按照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的要求,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导向,协调互动、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努力打造全省城乡管理示范城市。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理念充分运用到公用事业、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不断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推动城管重心下移,加快形成部门协调、板块联动的城乡管理新格局,激发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打造水平更高的城乡一体化。牢固确立“没有城乡一体化就没有基本现代化”的理念,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保障,走具有宜兴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推进基础设施均衡化。推动交通、供水、供气、污水等硬件提标扩面,进一步提升边远山区、被撤并镇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平,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级和处理水平,加快污水厂污泥的安全处置,进一步扩大污水管网覆盖区域,污水处理厂、主管网中远期格局构建到位。继续加大污水纳管力度,率先分类实施覆盖全市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全市污水全量收集,并得到有效、稳定、持续的处理。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提升城区排涝应急能力,全面推行低影响开发,努力打造“海绵城市”。提升城乡公交运行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自行车和步行管理体系,倡导和践行“绿色交通”理念。

推进新农村建设特色化。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按照六种不同类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环境改造提升、布局优化调整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环境美、面貌新、规划优、特色明的示范村、样板村,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使宜兴的农村各具特色、更有魅力。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研究实施切合实际的农村房屋改造政策,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

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化。推动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努力消除城乡和区域间的不平衡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完善为农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三)全面推动绿色发展。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

大力改善水环境。把水环境生态修复作为“十三五”的重要战略工程,本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规划的原则,充分对接国家、省、市各级的水环境规划及重点工程,科学规划、全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深化省定9条主要入湖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企业达标排放、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改造、畜禽养殖场整治和入湖河道清淤等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确保入湖水质持续好转。

注重生态资源保护。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各行业节能减排,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大力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压缩低端落后产能,淘汰小型燃煤发电机组,大力推行秸秆综合利用,严格防控宜南山区违规违法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强城市及交通主干道绿化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要求,基本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生态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四)深入实施民生环保。把生态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最大实事之一,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饮用水水源地,形成以横山、油车、桃花水库为主力水源,以西氿湿地为备用水源,以新孟河(长江水)为战略储备水源的供水水源格局。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城乡垃圾处理能级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深化环保监管监测体制改革,强化基层环保能力建设,加强环保监管,严格环保执法。进一步提高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五、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打造文明程度更高的新宜兴

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和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道德支撑。

(一)强化文明城市建设。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宜兴城市精神,提升全社会精神追求和文明素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放大文化中心服务功能,构建完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修复,建设以陶为灵魂的历史文化街区,致力打造华夏第一陶窑系——“宜兴陶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打响陶文化、书画文化、名人文化、茶禅文化等特色品牌。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上舆论生态治理工程。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升新媒体格局下的价值引导力。

(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加强对各类重点人群的管控,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社会公平,保障个人尊严,共享公共设施,民主参与管理,营造和谐氛围。健全完善维护公平正义的机制,努力实现发展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进“诚信宜兴”建设,加快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和“黑名单”制度。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推进民主管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畅通需求表达渠道,维护群众的表达权。

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双轮驱动”,为“十三五”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整体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协调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确保到2020年完成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

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深化丁蜀镇“强镇扩权”试点,继续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激发乡镇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折不扣落实中央、上级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关政策,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和经济发展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效益。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拨改投”等模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强依法行政,推进各级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促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打造阳光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施“七五”普法,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保障发展的组织基础

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改革发展整体合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良好的执政能力引领“十三五”发展。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强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崇尚实干、奋发作为的鲜明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优良的作风巩固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发展惠及群众,以强大的群众基础凝聚推动发展的社会合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等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为全市改革发展汇聚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扎实做好双拥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规划保障机制,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各镇园、街道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发展报告(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统筹协调、有机衔接,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前景光明、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和无锡市委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推动发展,凝心聚力抓好落实,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而努力奋斗!

   

编辑 吴艳



回到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