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全年农业总产值达89.22亿元,比上年增长0.87%,其中农业53.02亿元、林业3.57亿元、牧业7.34亿元、渔业17.9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7.38亿元,农林牧渔增加值55.4亿元。粮食播种面积95.84万亩,总产量达45.56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50.3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1.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19.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5%。注重“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打造,持续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新增“三品”农产品128种,“三品”农产品总量达504种,其中种植业“三品”农产品产量占到全市种植业总产量的31.9%。全市农业园区建设扩容提质,通过项目扶持、基础设施完善、社会资本投入等途径,全年七大重点园区新增入园项目14只,总投资2.64亿元,完成投资总量2.33亿元,全年农业吸纳“三资”3.27亿元,农业园区化率已达45.7%。通过沿太湖六镇(街道)畜禽专项整治,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落实测土配方技术等工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000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9.1%。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成功申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洑西村),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华东百畅生态园)、无锡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善卷村、张阳村)、无锡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农庄)3个(张渚竹叶山园艺场、宜兴碧园春果业专业合作社、宜兴市银湖氵父 生态果园有限公司)。农业物联网技术覆盖范围达5.37万亩,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148个站点的建设任务。
【秸秆综合利用再上台阶】 为遏制秸秆焚烧现象,在巩固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秸秆收贮机制,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全市年产秸秆39.8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3%,其中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秸秆13.12万吨,秸秆能源化利用13.94万吨、肥料化利用6.84万吨、食用菌基料化利用3.5万吨、饲料化利用0.1万吨、工业原料化利用0.1万吨。芳桥街道金兰村将2400亩农户承包地集中流转由村级合作社统一经营,该村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5%,并利用秸秆气化站将多余秸秆转化为沼气,供全村600多户村民使用。丁蜀镇的江苏省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有机肥,年消耗秸秆1000多吨,该公司利用已有的花卉、花盆销售渠道,结合电子商务模式,每吨肥料售价达800元,发展前景广阔。屺亭街道开展“秸秆收贮体系”试点,投入资金500万元,统一购入24台秸秆打包设备,并在街道内建设4个村级转运站和1个街道收贮站,基本建成集打包、转运、贮存于一体的秸秆收贮体系。新街街道将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集成应用技术作为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措施,全年共购置拖拉机22台、高速插秧机15台,全面实现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机插秧集成应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年内,市农林局制定《宜兴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6—2020)》,建立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2015年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训平台,培训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等群体,全年共完成职业农民培训6180人次。实施稻麦、蔬菜、茶果、生猪4个省级科技入户工程项目,主推新技术22项,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22名,结对挂钩134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入户指导工作。依托江南大学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针对“果树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和推广”“特色农产品设施和加工技术集成和推广”遴选确定项目实施专业合作社5个,共同做好技术协作推广工作与产业调研活动。利用农业“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的实施,加快农产品品种改良进程与丰产丰收模式的推广,新申报2015年“三新”工程项目实施主体4个。
【国有场圃实现收支平衡】 宜兴市林场全年经济总收入949.47万元,其中林业收入121.5万元、苗木收入69.2万元,总支出946.8万元,达到收支平衡。市大贤岭林场由原来的生产经营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公益林管护为主,全年经济总收入190万元,其中林业收入25万元、公益林管护费30万元、租金收入60万元、省级和市级各项林业补贴75万元,总支出160余万元,略有盈余。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成】 针对全市种植、养殖单位较为分散,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易监管的现状,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在全市农业物联网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研发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运用云技术将各涉农单位终端和农产品检测中心主控平台相连接,涉农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每次施肥、用药等信息都会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在系统中报备,中心主控平台对报备的内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单位及时提出整改要求。纳入系统的涉农单位农产品都有一个独立二维码,市民只需扫码便可读取相关种养信息。质量追溯系统弥补了以往农产品信息追溯可信度不高、信息覆盖不全的缺陷,不仅将面广量大的“三品”认证企业全部纳入监管范围,而且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掌控”,从源头上保障了消费者权益。2015年,全市178个“三品”认证企业的504个产品可以在该系统进行质量追溯。
【农业物联网助推智慧农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市水产智能增氧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全年新增物联网农户145户,覆盖水产养殖面积0.5万亩,全市水产智能增氧物联网应用面积保持在2.5万亩的总体规模。重点引导规模畜禽养殖场开展生产物联网建设,徐舍鹏鑫养殖场、宜兴裕达生态养殖场等规模畜禽养殖企业分别与中诚物联网、中农物联网两个企业合作,建立畜禽舍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积极开展森林防火物联网建设试点,以热成像技术为主导的竹海公园智能防火技术方案进入招投标阶段。继续和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大田作物精确施肥管理物联网研究,协调芳桥、高塍等镇(街道)提供试验基地和基础数据支持,为精确施肥试验提供保障。2015年,宜兴市被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评为江苏省智能农业示范县,新坤兴养殖合作社和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应用型智能农业示范企业和江苏省生产型智能农业示范企业。
【“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编写完成】 《宜兴市“十三五”现代农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宜兴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全市农业现有资源要素的调研,对宜兴农业现状的分析,听取各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重要举措合理布置,并经专家论证,《规划》定稿并出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宜兴农林工作以“绿色生态”为核心,围绕湖氿生态高效农业圈和宜南山区休闲观光圈,着力发展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绿色畜禽三大板块,致力在全市范围打造多个农业园区,并配套实施九大重点工程,落实四项保障措施。
【农业提质增效存在五大制约因素】 经综合分析,宜兴农业提质增效存在五大制约因素。一是环境承载能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为了提升产量而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和不合理的生产布局对环境的污染愈发明显,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挑战。二是成本上升与价格倒挂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持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与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上扬,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上价格低廉的农产品不断涌入,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与市场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三是产业发展程度不深造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数量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有待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尚不明显;农业生产经营者抱团意识不强,农业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四是宏观经济趋紧削弱了政府对农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前期投资量大、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自然属性,打压了社会资本投农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银行贷款门槛较高,可供担保的抵押物较少,农业投入后劲不足。五是农业从业人口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