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

【概述】 全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5万人次,排查及化解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矛盾5239个;受理群众诉求7629件,调解7476件,调解率、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8%。劝阻上访9起(41人),防止民事转刑事3起(3人)。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31人,安置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772人,至年底,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662人、安置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2266人,两类人员衔接率、帮教率、安置率均为100%。全市有法律服务机构49个,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3560人次,办理诉讼案件5600件、非诉讼案件6520件,为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审查和规范劳动合同4000份,为企业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7.5亿元;排查和调解环境污染、农业生产经营、征地拆迁等纠纷390件,为群众规范土地流转合同403份,提供免费诉讼服务57件。市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622件,结案1495件,接听“12348”专线电话1017人次。市公证处办理公证7392件,其中国内民事公证3560件、国内经济公证1620件、涉外公证2212件。市司法鉴定所受理鉴定申请487份,出具鉴定报告596份,法院采信率100%。开展“六五”普法收官年宣传,开展法制文艺演出150余场(次),赠送宣传物品30万余份,受教育群众13万余人次。

 

【“六五”普法圆满收官】 2011年起,宜兴市启动第六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规划(以下简称“‘六五’普法”),并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同步计划、保障、考核。“六五”普法期间,市财政部门累计投入普法专项经费930余万元,其中专项普法工作经费每年110万元、法治文化品牌项目专项资金380万元。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全市干部学习法律法规,累计举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法讲座100余场、法治宣传培训班60多期、全市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5次,领导干部参考率和合格率均为100%。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构,将法律知识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开展农民和流动人口法治宣传教育,印发《农村实用法律知识汇编》《社区居民读本》等普法读物40多万册。开展企业经管人员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法制培训300余期,印发《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南》5万册,指导企业学法、用法、守法。实施法治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全市建成无锡市级品牌31个、宜兴市级法治品牌47个。开展群众性文化宣传活动,累计创作优秀法治文艺作品180件、巡回演出310余场(次)。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活动,全市311个村(社区)全部创建为无锡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1个村(社区)创建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全市无1件民事转刑事案件,调处成功率达99%,社会矛盾纠纷实现“零激化”。2015年6月,宜兴市“六五”普法教育工作通过无锡市检查组考核,圆满收官。

 

【市镇两级专职调解员等级评定办法】 7月,市司法局制订出台《宜兴市市镇两级调处中心专职调解员等级评定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专职调解员设定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同时,市司法部门在全市开展专职调解员等级评定,评定对象为由市司法局聘用的市镇两级调处中心的专职调解员。8月,开始初评。经资格认定,38位申报参加等级评定的调解员有29人符合评定条件,其中11人申报初级调解员、16人申报中级调解员、2人申报高级调解员。9月,经等级评定业务考核,最终评定27人获得专职调解员等级资格,其中12人获初级资格、14人获中级资格、1人获高级资格,评定结果在宜兴市司法行政网进行公示。

 

【“一监区一律师”结对帮扶活动】 12月,为落实省监狱管理局“法律援助全覆盖”要求,做好刑事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服务,市司法局与宜兴监狱开展“一监区一律师”结对帮扶活动,设立监区法治辅导员,21名被聘为监区法治辅导员的律师与21个监区(科)结对,帮助服刑人员解决法律需求,增强法治观念,帮助服刑人员走向新生。监区法治辅导员每月到宜兴监狱结对监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等法律服务活动1次以上,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婚姻家庭、子女监护、老人赡养、土地流转、征地补偿等问题。同时,市司法局与省宜兴监狱建立衔接工作和信息反馈机制,每个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总结通报一个季度的运作情况,分析解决运作中的困难和不足,改进完善工作措施,研究部署下阶段共建工作。至2015年年底,监区法治辅导员举办法治讲座2场,接受服刑人员法律咨询135次,提供法律援助3次。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周末矫正”制度推行】 1月起,为体现社区矫正“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更人性化管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减少对未成年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市司法局创新推行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周末矫正”制度,抽调机关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组建以市方圆帮教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黄萍为组长的周末矫正工作小组,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题教育矫治活动。工作小组除制订特殊的周末矫正课程外,还为每一个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每一次矫治活动前,分析研判参加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犯罪类型、心理状况、近期表现等为其量身制订矫正方案,成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模式。工作小组根据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周末矫正表现进行考核奖惩,奖惩与处遇相挂钩,增加未成年服刑人员参加矫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矫正期间,工作小组带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均表现积极,服刑、服管意识好。至2015年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21名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无1人重新违法犯罪,并特赦9人、通报表彰5人。

 

【党员律师与村(社区)结对服务活动】 1月,市律师法律服务团与新街街道举行“六个一”法律服务结对活动,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团的16名党员律师与新街街道16个村(社区)进行“一对一”结对,为村(社区)和居民提供为期一年的近距离公益性法律服务。服务期间,党员律师必须举行一堂法制讲座,争当普法宣传的帮手;组织一场法律咨询,争当解疑释惑的能手;办理一批非诉业务,争当排忧解难的高手;调解一起纠纷,争当促进和谐的推手;提供一次法律援助,争当维护公平正义的援手;提出一些法律意见,争当建设法治社区的助手。16位律师党员发挥专业优势,以高度的热情和负责的精神投入服务活动,为法治社区建设献计出力,每次活动按照“一社区一卷、一事一记、一次一记”要求,做好法律服务台账。活动由市司法局协调、督促和考查,并选拔培育先进典型。至2015年年底,党员律师为结对村(社区)开展法律咨询30场、办理非诉业务38件、调解纠纷125起、提供法律援助21次。

 

【法律宣传服务进入学生家庭】 年初,为强化学生宪法意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培植学生、家长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在青年学生中喊响“法在心中,伴我成长”口号,市司法部门设计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传手册和法律援助学生家庭联系卡共14万余份,联系卡上印有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咨询热线、服务方式、办公地址和交通路线。至5月底,市司法部门会同市教育部门通过举办法制学校讲堂、上门宣传等方式,把宣传手册和联系卡发放到全市每个学生家庭,并要求各学校把宣传手册列入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将法律援助学生家庭联系卡张贴或陈列于家中醒目位置,确保每个学生家庭遇到涉法问题只需拨通联系电话,足不出户就能及时得到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解决法律问题。同时,市司法部门拓展援助平台,公布“12348”法援咨询热线,并利用司法行政网、司法行政微信客户端、矛调受理中心服务窗口等载体,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法律咨询和投诉。至年底,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受学生和家长法律咨询62件。

(韩进)


回到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