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整合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治理典型,开展“童子军在行动”“木兰的生活模式”“传统食品邻里香”等公益服务项目,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发挥社区义工作用,打造“义工时间银行”、开展家电维修、敲门助老、法律咨询、义工辅学等公益服务项目。成立首个街道博士后工作站——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减轻社区(村)工作负担的实施意见》精神,市民政局调查梳理社区创建、评比、挂牌、印章等,取消创建(台账)130项,比上年下降72%;取消社区挂牌14个,比上年下降63%。市民政局出台《居(村)民委员会印章使用管理暂行规定》,规范公章使用,社区负担大幅下降。按照“总体规划,部门协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社区信息化升级改造,与各部门协调,各类信息资源基本整合到位,市社区服务与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在宜城街道和丁蜀镇试点成功后,在全市开始推广,形成“社工易管、居民方便”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格局。年内,宜城街道获 “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街(镇)”称号,土城社区、曲坊社区获“全国法治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和桥镇被省民政厅授予“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乡镇”称号,张渚镇西街社区、湖氵父 镇大东村等12个社区(村)被授予“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称号。全市累计有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街道)1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街道)4个、省级示范社区51个、省级示范村29个。
【社区治理模式形式多样】 各镇、街道确立社区治理典型的试范点,形成独有的社区治理模式。和桥镇兴业社区发挥居民自治的能动性,开创“微爱速递”品牌,以老年服务、治保安防、文化娱乐、居家便民等为服务内容。丁蜀镇的南河社区发掘社区资源,以空巢老人、青少年、残疾人、困难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扁平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社区QQ群和社区微信等现代化通信手段,构建起邻里互助、互帮、互尊的平台。屺亭街道五星社区以“社区带村”模式开辟基层社区治理新路,打破原有的村级板块分割,将相邻区域、相对集中的各个村整合在一起,由社区党委统一带村管理,优化社区管理结构,实现村与社区的优势互补。市社区工作者协会通过承接无锡市民政局公益创投项目,开展“敲开一扇门,温暖老人心”服务,覆盖11个镇(街道)21个社区,服务失能、独居老人1328人。
【社区工作人员招录与培训】 全市共设立95个社区事务工作站。根据《宜兴市社区事务工作站人员管理办法》规定,所有社区事务工作站的工作人员都将通过统一公开招考的方式持证上岗。3月,由市民政局、人社局首次联合面向社会招录社会工作人员并在《宜兴日报》、宜兴电视台、相关网站进行招考公告。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委托第三方出卷,并由市纪委把关。37人从497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通过培训考试取得社区事务工作上岗资格证的社工。新招录人员中平均年龄26岁,本科生占90%,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学历1人,呈高学历年轻态趋势。同时,分两批对2014、2015年度招录的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主任共195人进行培训,针对社区治理创新、社区事务处理技巧、社区社会组织等内容授课。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