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概述】 社会救助保障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市民政局组织对低保对象开展大清查,为市、镇两级财政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基础保障不断提升。调高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全市镇(街)优抚之家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年募集慈善资金4487万元,发放善款4117万元,惠及困难群众5.1万人次,新增慈善基金13个,市、镇(街)、村(社区)三级慈善网格模式全面建立;福利彩票销量达3.96亿元,再创新高,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在全市筹集福彩公益金近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推广城乡户籍居民保险制度,实行不登记投保地址试点,由市财政局、市慈善会出资113.7万元为全市户籍居民投保,推动民生保障的“适度普惠化”。全年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住房财产险理赔金额达75万元,受惠家庭达791户。加快政府和社会组织分开步伐,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网上年检率达100%,每万人社会组织拥有数达8个,镇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达3个,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站达31个,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孵化网络体系全面形成。坚持“阳光操作、市镇联动、打造品牌”目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共同探索公益创投项目。开展2015年度公益创投活动,实行市镇联动,在丁蜀镇试点配套资金推进社区微创投。全年70个公益项目获市级福彩公益金资助320万元,评选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18个。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官林、芳桥等镇(街道)的镇级骨灰堂建设有序推进;荆邑路福彩业务用房、困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投入使用,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苏浙线宜兴段和锡常线宜兴段界桩更换工作;完善婚姻危机干预机制,建成民政、档案两部门婚姻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婚姻登记查档平台。民政法制规范有力、权责清晰。编制完成《宜兴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宜兴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土地供应、补贴支持、人才培养、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设立1000万元的养老事业发展基金,提高社会办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民政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六个一”工程建设的意见》《宜兴市村(社区)慈善基金募集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中,宜兴与其他13个市(县、区)获首批“江苏省现代民政建设示范区”称号。

 

【养老服务统筹并进】 养老服务业亮点频现,打造居家养老“宜兴经验”。采取“配餐中心建到镇(街道)、服务站点进社区”的模式,推进全市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新增宜城、丁蜀2个镇级配餐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形成“镇(街道)有中心、社区有站、楼道有点”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全市新增养老床位数300张,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达36张,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35%。启动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周铁镇、徐舍镇、新街街道实行敬老院“公建民营”模式。探索推进养老和医疗融合发展,保障老人医疗需求,全市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达12个。推出“安康关爱”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低保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人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养老保障,为城乡老年人织起养老保障“安全网”。安康关爱险投保率达36%,理赔率达54%。承办2015年国际社会养老事业发展合作论坛暨江浙沪养老服务业高峰论坛,以“制度创新与融合”为主题,联动苏浙沪三地养老服务业资源,围绕人口老龄化和卫生体系、养老综合体在城市养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医疗养老保险创新、老龄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议题,进行研讨和经验交流。打造功能齐全的养老机构,市养老护理中心全面建成,九如城康复护理院、新街九馨养护中心投入使用。

(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