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区域面积44平方千米,辖社区31个、行政村3个,总人口157473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应税销售收入301.47亿元,其中工业130.37亿元、流通171.1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8%。三产增加值85.7亿元。财政可支配收入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5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7元。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宜兴八佰伴、金三角大统华等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和品牌市场项目全面运营,九如城养老养生综合体、东氿商业水街、苏宁生活广场等项目有序建设,中昶邻里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签约落地,宜康养老养生综合体、凤凰广场书城等项目正在推进。应税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商贸企业205个,超5000万元的79个。全年完成专利申请181件,专利授权143件,有省高新技术企业8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个、大学生实验基地4个、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全年发放社会保障卡12万余张,实现劳动力就业11404人,帮助2664名灵活就业人员申领社保补贴1075.87万元,补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446.85万元、老年农民和居民养老金578.1万元;为97个重症患者和特困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善款24.58万元,为264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50.26万元。宝东、城北、大同社区慈善超市全年为低保户发放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币17.96万元。
【党建工作加强】 以荆溪大讲堂、“三会一课”(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委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等平台为载体,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各级党员自觉加强理论武装。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回宣讲,开设道德讲堂,为坚定理想信念固本培元。以社区转型发展为契机,组织各社区参加“陶都先锋”社区特色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七色光”服务队、“心连心服务会所”等一批社区特色服务新品牌,“一社一品,一居一特”的党建格局初步显现。以“党员统一活动日”为载体,深入推进社区党员服务区和农村党员责任区建设,提高在职党员“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共享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广泛征集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电脑桌面,针对不同阶段党员干部存在的廉政风险,通过短信、微信、“OA”办公系统、网站等平台,定期提醒。举办全市首届“清风阳羡 廉洁宜城”廉政文化专场文艺演出,通过文化的形式,用身边的事,教育警示全体党员自觉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年内,街道共处理违法违纪案件10起,处分违纪党员10人,其中开除党籍5人、留党察看1人、党内严重警告1人、党内警告3人,严肃了党规党纪,教育了党员干部。
【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推进】 5月,街道成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创建办公室,制订和发放《宜城街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考评办法》和《宜城街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考核标准》,与34个社区(村)签订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社区(村)相应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机构。为及时传递创建动态,开辟“文明宜城”微信平台,宣传街道和基层各单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活动,同时,邀请市相关部门领导和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研究团队作专题讲座,全面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宜兴市市民文明公约等宣传标语1200多条,各社区、村召开推进会议并与居民签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美好家园》倡议书,发放宜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手册1万余份。为把创建工作融入街道文化建设,街道紧扣时代主题,持续开展“文化走亲”等特色文化活动,不断放大“社区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效应,举办宜城街道第九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区域互动和文化走亲活动频繁。为把创建工作融入社区转型发展,街道整合社区特色资源,推动一批基础好、有条件的社区创建省级文明社区,促使已建成品牌的社区拓展内涵、提升水平。弘扬乡贤文化,倡导文明乡风,持续打造“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品牌,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社区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 3月,街道召开社区转型发展工作会议,形成《关于加快社区转型发展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在街道34个社区(村)中选定12个社区作为街道第一批社区转型发展单位,并设立街道社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对社区转型发展的指导、推进、督促。在实施推进中,第一批转型社区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划分片区,片区内设指导员、片长、居民小组长、楼道长,由社区书记、主任担任片区工作督导员,社工担任片区指导员,片长由居民骨干担任,汇聚辖区社会力量,整合辖区资源,明确工作任务,各司其职。年内,社区转型发展工作有效序推进,各社区(村)以片区为单位开展各类宣传、群策群议、文体活动、志愿活动、结对活动等,促进片区内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居民与驻区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增进邻里感情,引导居民自治,实现由“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的转变。其中,大同社区联合片区“一员三长”队伍、爱心商户和党员商户等,打造“友邻之家”,实施“五心关爱”——用爱心、恒心、耐心、全心、舒心开展助残、助困、助老、助学、助医、助聊关爱行动,营造互助、友爱、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片区服务凝聚民心、商户党建奉献爱心、邻里新风畅想和谐的良好局面。
【社区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坚持“社区转型、文化引领”思路,推动群众性广场文化。全年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多场(次),参与群众1万余人,满足和保障文化民生新需求。6月,举办第九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有节目65个,参与演职人员1000多人,是历届中节目数量最多、社区品牌建设亮点凸显最多、居民群众参与热情最高、取得社会效应最好的一届。9月,召开街道群众文化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九届社区文化艺术节颁奖大会,群众文化联合会组成人员、单位、团体会员和艺术节部分获奖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会上,街道群众文化联合会揭牌,颁发群众文化联合会单位和团体会员证书。11月,召开街道文联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文联微信群、推出文联季刊、设立文联各分协会日常活动点等众多有特色、有亮点并贴合宜城实际的意见。
【乐龄“时间银行”成立】 8月,成立乐龄“时间银行”。乐龄“时间银行”采用小时为计算单位,每名义工持有一本“时间银行储蓄卡”,每当参与为老公益性服务,社区管理人员会在“时间银行储蓄卡”上记录他们的服务时间、内容。当储蓄时间满50个小时,义工们可以根据需要,用时间兑换别人的免费服务。以街道为总行、社区(村)为支行,注册管理34个社区(村)为老服务志愿者,记录为老服务的内容和时长,实现“爱心”共享互换。街道设有乐龄“时间银行”网站,设“时间银行”简介、义工组织、义工新闻、义工服务、义工风采、义工名单、义工服务时间存入、义工活动时间支出、义工活动情况查看、志愿者招募等内容,社区根据活动的开展不定期在网站上更新为老服务内容。同时还开通微信平台,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到每天更新的为老服务情况,扩大了为老公益服务的信息传播面,增强了“时间银行”的辐射力和品牌影响力。乐龄“时间银行”成立以后,助老义工有1156人,服务总时长1136小时。各社区分行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民主社区的“敲门大姐”、新华社区的“6+X”、谈家干社区的“大家干”志愿服务队、茶东社区的“阳光”便民服务队、荆溪社区的“荆溪浪花行动”等一批志愿服务特色品牌,深受老年朋友的欢迎。“时间银行”成为宜城养老事业新的特色品牌。